杨钦典个人基本信息

杨钦典(1918—2007),1918年出生于河南郾城县(今属源汇区)大刘镇周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。1940年4月考入胡宗南办的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;1942被分到胡宗南部的一个骑兵部队,成为一名骑兵,期间被蒋介石挑选为警卫团的警卫;不久,杨钦典又从西安调防到四川,被分配到交警总队特务队任班长,并一度担任宋子文、孔祥熙等国民党政要的安全警卫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:杨钦典

出生地:河南郾城县

出生日期:1918

逝世日期:2007

人物简介

杨钦典(1918—2007),1918年出生于河南郾城县(今属源汇区)大刘镇周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。1940年4月考入胡宗南办的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;1942被分到胡宗南部的一个骑兵部队,成为一名骑兵,期间被蒋介石挑选为警卫团的警卫;不久,杨钦典又从西安调防到四川,被分配到交警总队特务队任班长,并一度担任宋子文、孔祥熙等国民党政要的安全警卫。

人物生平

1948年,杨钦典被派到歌乐山集中营内担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,负责看守关押在白公馆内的重要“犯人”。被关押的宋绮云、许晓轩等都是善于从内部攻破敌人心理防线的高手。他们发现杨钦典出身贫苦,当兵的初衷只是为了混口饱饭,所以,就找机会“感化”他。他们给他讲形势,谈道理,开导杨钦典不要替蒋介石反动政府卖命,要站在劳苦大众一边,弃暗投明。陈然、王朴、罗广斌、周从化等30名共产党员和“民革”干部被关押到白公馆后,也全力教化杨钦典。杨钦典确实有回应,开始在他的职权范围内为他们传递口信、交换书报,还延长放风时间,尽力给予方便。

他在新中国诞生前夕,奉命参与了暗杀爱国将领杨虎城及家人、随从的罪恶行动;并用双手卡住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的脖子,与另一个特务合力杀害了这个幼小可爱的生命。

“11·27”大屠杀后,当晚11时,因渣滓洞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增援,白公馆仅留下杨钦典、李育生二人看管没来得及杀害的19个人……紧要关头,杨钦典弃暗投明,打开牢门放走了罗广斌、任可风、毛晓初、郑业端等19位志士。

1949年11月30日下午,重庆解放后第二天,在罗广斌的带领下,杨钦典到重庆市公安局登记自首。政府根据罗广斌等人的证言,证实其在关键时刻“将功补过”,对其宽大处理不予追究,还准备把他安排在重庆市公安局工作,杨钦典表示想家,政府根据他的意愿,给他发了路费,让他平安地离开了重庆。

文革中,重庆公安局宣布“逮捕国民党特务杨钦典”,杨钦典因历史问题被判刑20年,关押在四川省第一看守所;杨钦典被捕期间,大儿子杨存良因为家里出了个“特务”父亲受到牵连,干得好好的生产队会计给撤了职,直到31岁才结婚。受打击最大的是杨钦典的妻子,由于天天盼人不见人,1977年杨妻身患重病撒手而去。等杨钦典回到别离10多年的家中时,只看见了妻子的坟茔,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对家庭的歉疚之中。

1982年,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查明:杨钦典在解放前任白公馆看守员期间犯有严重的罪行,但在解放前夕的大屠杀中,他亲自放出革命志士10余人,有立功表现,对其逮捕判刑予以纠正,撤销判决,对杨钦典不予追究。杨回河南老家务农。

1998年开始,杨钦典先后在孙子等亲属的陪同下,六次奔赴重庆,回到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。尽管他不愿提及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,但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,受到教育,还是现身说法,把自己的“黑”“红”人生和他知道的仁人志士的事迹讲给青少年学生和游人,尽力为社会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。

1998年,在漯河市《红岩魂》展览上,杨钦典应邀到场,痛说旧事;1999年11月,电视连续剧《红岩魂》在白公馆举行开机仪式,剧组邀请杨钦典参加,让他指正剧本中不合史实的地方。后来,《红岩魂》公开播出,当年杨钦典义释罗广斌等同志的情节也公诸于世。

2004年11月27日晚,在白公馆和渣滓洞,重庆市为“11·27大屠杀”殉难烈士举行盛大而隆重的悼念活动。第二天,重庆的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个场景:86岁高龄的杨钦典蹲在墓碑前,老泪纵横地为已故先烈们焚烧冥钞。

被杨钦典释放的罗广斌,解放后写出了着名的红色长篇小说《红岩》;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:如果没有杨钦典的将功折罪,白公馆剩下的19个人会全部被杀死,那么狱中党组织血和泪的嘱托就不可能被保存下来——所以,杨钦典最后的义举,应该说对保存这些历史资料以及了解大屠杀的真相,客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

2007年11月17日,杨钦典病逝于河南省源汇区大刘镇周庄村,终年89岁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藤条部落 » 杨钦典个人基本信息


深夜美绣视频
已添加在线视频资源,免费欣赏